“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哈姆雷特中的独白分析与存在主义

 

哈姆雷特中的独白分析与存在主义

1 引言

1.1 故事梗概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 1599 年至 1602 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1.2 绪论

正如那句著名的话所言:“一千个观众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莎士比亚塑造的诸多艺术形象中,欧美学界对之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哈姆雷特。大部分学者对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持肯定态度,认为其敢于反抗命运的不公,有血有肉是富有性情的英雄形象,是理智的化身。在为父亲报仇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犹豫和拖延让你看到了一种伟大的理性的智力活动。相反,一部分文学评论家对哈姆雷特的形象持反对观点,伏尔泰是最早对哈姆雷特持批评态度的人,伏尔泰称戏中的哈姆雷特像个疯子,说话俗气与其他满口“可鄙的粗语”的人“同样令人厌恶”。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处理事情过于敏感和小心而且缺乏信念。正如雨果所说,“哈姆雷特不是你,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他犹疑又果断,理智又冲动,性格复杂且内心包含挣扎。他面对黑暗和不公勇于面对,坚决的想要为父亲报仇,从这一点来说他无疑是个英雄,但他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英雄,因为他拥有着普通人的懦弱。他是一个复杂的,非典型的人物,他是芸芸众生的代表。

2 《哈姆雷特》中独白的赏析

2.1 “生存还是毁灭”(To be, or not to be)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  
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  
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  
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  
Devoutly to be wished. To die, to sleep,  
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e,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  
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  
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

这部分独白是哈姆雷特最脍炙人口的一段,出现在第三幕第一场,这段独白在哈姆雷特装疯之后,他想借伶人的表演验证叔叔是否有谋害父亲的事实,哈姆雷特就在这个事情发生之前,发出这个世纪之问,“反抗还是忍受?生存还是死亡?”哈姆雷特一开始是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者,他拥有美满的家庭,深爱彼此的父母和美好的爱情,他拥有一切的美好幸福,被身边的人爱着也爱着身边的人,因而他极力赞扬,“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可接下来,他所敬爱的父亲突如其来的死为他幸福生活的彻底破灭拉开了序幕。母亲的迅速改嫁让他意识到他的父母之间所谓的爱情脆弱不堪,父亲亲口告诉他死亡的真相让他知道了所谓亲人 的口蜜腹剑,冷血恶毒。他对人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他开始质疑人性,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也因此变得多疑和偏激。价值观的崩塌,让这样一位积极的年轻人产生了迷惘,他在思考,在反抗,在逃避。他忍受着仇人的杀父之仇,母亲迅速改嫁的不忠,爱人的轻蔑,在这一刻他不再是一个天真的王子,而是逐渐踏上复仇之路。
母亲的改嫁使他开始质疑爱情,甚至质疑爱着他的奥菲莉娅,因此他明明深爱奥菲莉娅却发出了“美丽可以使贞洁变得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到它自己的感化。”的辛辣讽刺,甚至质问奥菲莉娅,“你贞洁吗?”
叔父对父亲的背叛让他质疑忠义,因此他把霍拉旭当做挚友,却一遍又一遍的要求他向自己宣誓。
面对急转的命运和复仇的选择,他沉思,“默然忍受命运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间无涯的苦海,通过斗争将它扫清,这两种行为,究竟哪一种更高贵?”他是个犹疑的人,又是个果断的人。他不断的高呼,质疑,讽刺,挣扎,在命运的迷宫中来回奔走,迷惑不已。思考使他看透了尘世,看透了世界的虚幻,因而他嘲讽,“世界是一间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地牢,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
思考使他看透了人性的黑暗,可更令人绝望的是他所厌恶的一切也毫无例外的存在在同样身为人类的他身上,因此他厌恶世界甚至厌恶自己,所以他对奥菲莉娅说,“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并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思考使他犹疑,挣扎,而复仇的火焰则燃烧着他的理智,促使他冷漠果决。他犹疑和果断中挣扎着,思考着,却挣不脱命运的摆布,人性的束缚。
就像加缪所说,“如果你继续寻找幸福的组成部分,你将永远不会幸福;如果你在寻找生命的 意义,那你就永远不会活着。”思考到极致时便会陷入二元悖反,事物反而失去了对错,因此哈姆雷特不断地思考和诘问,却始终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他渗透命运,看透人性,却转而发现他无法置身局外,只能被命运和人性推着完成他的复仇。无论怎样挣扎,他的人生都是命运舞台上的一场戏。
偶开天眼观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这不正是哈姆雷特的悲哀?

2.2 “现在我可以动手了吗”(Now might I do it pat)

Now might I do it pat, now he is praying;  
And now I’ll do’t. And so he goes to heaven;  
And so am I revenged. That would be scann’d:  
A villain kills my father; and for that,  
I, his sole son, do this same villain send  
To heaven.  
O, this is hire and salary, not revenge.  
He took my father grossly, full of bread;  
With all his crimes broad blown, as flush as May;  
And how his audit stands who knows save heaven?  
But in our circumstance and course of thought,  
’Tis heavy with him. And am I then revenged,  
To take him in the purging of his soul,  
When he is fit and season’d for his passage?  
No!  
Up, sword; and know thou a more horrid hent:  
When he is drunk asleep, or in his rage,  
Or in the incestuous pleasure of his bed;  
At gaming, swearing, or about some act  
That has no relish of salvation in’t;  
Then trip him, that his heels may kick at heaven,  
And that his soul may be as damn’d and black  
As hell, whereto it goes. My mother stays:  
This physic but prolongs thy sickly days.

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第三场,在独白之前,哈姆雷特目睹克劳狄斯独自一人在祈祷,这是一 个绝佳的复仇机会。哈姆雷特本可以毫不犹豫地杀死克劳狄斯,完成他的复仇计划。然而,他却在这一刻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独白之后,哈姆雷特选择放过克劳狄斯,因为他认为在祈祷中的克劳狄斯灵魂是纯净的,杀死他会让他的灵魂升入天堂,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复仇。这段对白展示了哈姆雷特的信仰和其人文主义,他不想在一个人忏悔时杀死他,表现出了哈姆雷特对个人崇高信仰的尊重,极大的丰富他的个人形象。
同时,哈姆雷特在独白中表达了对复仇的矛盾心理。一方面,他渴望为父亲报仇,认为这是他作为儿子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复仇的后果,害怕自己的行为会违背道德和宗教的准则。这种矛盾心理使他在复仇的道路上犹豫不决,错失了多次良机。
哈姆雷特是一个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王子,他有着强烈的道德感和宗教信仰。在独白中,他思考如果在克劳狄斯祈祷时杀死他,会让克劳狄斯的灵魂得到救赎,这违背了他复仇的初衷。他希望自己的复仇是正义的,而不是简单地结束克劳狄斯的生命。这种对道德和宗教的敬畏使他在行动上更加谨慎和犹豫。他不断地在复仇与道德之间徘徊,无法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他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困惑,这种内心的痛苦使他在复仇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剧本的结尾极具戏剧性,哈姆雷特和雷欧迪斯同归于尽后,挪威王子登堂入室,不费吹灰之力吞并了哈姆雷特家族的几代基业,就像三国时期司马篡曹一样,然而不同的是,哈姆雷特是受到家庭的影响,他猜忌,多疑,敏感,脆弱,同时也勇敢,理性,足智多谋。这样丰富的性格塑造了哈姆雷特一个如此复杂,具有戏剧色彩的角色。

3 《哈姆雷特》的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文学是 20 世纪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文学思潮,它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文学描绘世界和人生现实的荒诞性,否定理性之上的乐观精神,它剖析人们的忧虑和绝望的情感,但要求人们必须有为了光明合理的生活而斗争的勇气。以萨特和加缪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潮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和被遗弃感,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他们的文本主要体现在存在主义哲学下的基本原则:其一是荒谬原则,即“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之间是矛盾,冲突,对抗和残酷。其二是“自由选择”原则,无论境遇如何,人们都可以做出选择,而产生的结果不同则代表了不同的本质,即“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还认为人在事物面前丢掉了个性等于失去了“自我”,那样的话就不是真正的存在。对人的存在意义的追寻使得莎士比亚与存在主义文学有了共通之处。
哈姆雷特对生存意义的思考是贯穿始终的。他所处的世界充满了荒谬和苦难,这让他对人性、爱情、忠诚等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看,世界本身就是荒谬的,人生充满了痛苦,而哈姆雷特的经历正是这种荒谬的集中体现。他的父亲被叔叔克劳狄斯谋害,母亲迅速改嫁,这些事件让哈姆雷特对周围的一切都产生了质疑。面对这样的荒谬世界,哈姆雷特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他可以选择默默忍受命运的安排,也可以选择挺身反抗。他最终选择了通过复仇行动来反抗,即使他深知这条道路充满了艰辛和风险。这种选择体现了存在主义所强调的“自由选择”,即人在面对困境时,应基于自身的意志和信念做出选择,并为之负责。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在这条道路上经历了无数的矛盾和挣扎。他既想维护正义,又担心复仇行为会违背道德和宗教的准则。这种内心的冲突反映了存在主义中人的存在困境:在追求自由选择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责任、道德、恐惧等因素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然而,哈姆雷特并没有被这些困境所打倒,而是在不断的思考和挣扎中,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最终用行动实现了为父报仇的目标,从而实现了自我价值。
哈姆雷特的存在主义还体现在他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深入探索上。他思考人类在荒诞世界中的位置和价值,发出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千古之问。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更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哲学拷问,与存在主义对人生意义的追问不谋而合。在思考的过程中,哈姆雷特展现出了人类所特有的理性和自我意识。他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对周围的环境和事件进行深刻的分析。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使他能够超越本能的反应,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和选择。

4 结语

莎翁所写的结局更是耐人寻味,所有的人都死于这一人性的恶,死于这一场诡计,死于别人也死于自己。而哈姆雷特最后躺在霍拉旭怀中,对他说,“你可以把这发生的一切事实都告诉他,此外仅余沉默而已。”
这不正是《红楼梦》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束?那句“仅余沉默”又何尝不是哈姆雷特对于自己疑问的答案?
哈姆雷特所面对的困惑和挣扎,是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经历的困境。《哈姆雷特》是莎翁对于自己疑问的答案,“仅余沉默”是哈姆雷特最后给自己的答案,那么我们的答案呢?
每个人都是哈姆雷特。


引用文献

  1. 陈晓英. “《哈姆莱特》的存在主义解读.”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6(2011):2.
  2. 钱梦龙. “一个哈姆雷特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学语文教学 10(2004):3.
  3. 杨慧林. “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 外国文学研究 (2006).
  4. 王东风. “朱译莎剧的两大特点:引申与重组——以朱生豪译《哈姆雷特》中的著名独白为例.”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
  5. 张军, and 吴建兰.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哈姆雷特》研究.” 外语教学 1(2010):4.
  6. 丁礼明. “善与恶的对决-从基督教文化视角审视莎氏悲剧《哈姆雷特》.”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2.6(2005):4.
  7. 司微. “凋零的爱——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 外语教学 25.2(2004):4.
  8.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组. “存在主义哲学.” 商务印书馆出版社 (1963).
  9. 陈晓英. “《哈姆莱特》的存在主义解读.”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8.6(2011):2.
  10. 郑歆. “决定一切的自我——存在主义哲学对莎评的影响.” 语文建设 3X(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