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历史考-胭脂坡

 

交大历史考察——胭脂坡

在唐长安城的地图,以兴庆宫作为参照,不难找到西交兴庆校区所在的地点即道政坊和长乐坊,那么本文所讲述的胭脂坡就位于现在西交校区的南侧即长乐坊一带。

要说起胭脂破咱们首先聊聊长乐坊是什么?

区分长乐坊,首先弄清楚一个概念,现在的长乐坊和唐代的长乐坊并不在一个位置,现在长乐坊多指代长乐坊街道,位置在长乐门地铁站的北面大概是安兴坊和有永嘉坊的位置

而古代的长乐坊则位于兴庆宫南边,位于朱雀门街东第四街(即皇城东第二街)街东从北第一坊,东邻翊善坊,西邻入苑坊,北临郭城北墙。坊址在今西安城外东北纱厂东街至市三十八中,同仁里至新建村之间。

回到正题关于胭脂破是什么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描述:

胭脂坡,地名,为唐长安城六条坡中的第四条坡,位于唐长安城春明门之内、兴庆宫以南、蛤蟆陵以西的常乐坊内。

唐朝时,长安城女子尤爱浓艳的红妆,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而胭脂坡在唐长安也非常有名,是歌楼酒肆林立之地,歌女们每天都要用胭脂化妆打扮,在表演后都会洗脸,使这里遍地胭脂粉,胭脂坡因此得名。

那交大和胭脂坡又有什么关系呢?

1956年交通大学西迁,在唐兴庆宫遗址南面选定了校址,在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保存的一张校址工程地形图上可以看到:在交大校园内有一条土梁斜穿,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240米、海拔高度为430米的小塬高坡地。经历史学家考证,这一土坡古称“胭脂坡”

在上述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熟悉的名字——虾蟆陵,没错这就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的琵琶女的住处。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如果考证一下,1956年西安交通大学从上海迁来此地时,原校址所在,四望皆为广阔的农田,农家少见胭脂水粉之属,这“胭脂坡”肯定不会是出自农民之口的地名。翻阅文献,发现史料记载: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隋唐时代,长安城内曾有六条坡,象乾卦之六爻,而常乐坊处第四条高坡之上,居九四之位。相传,宋代这里有一沙铺的官道,故又名“沙坡”。作为兴庆池南的一个土岗,胭脂坡为古来有之的地名。

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卷八记载:

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

而长安志》卷九记述得则更加明确:

(长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亦呼为虾蟆陵。

通过坊内街之东来分析,按照兴庆校区现在的地图来看,虾蟆陵应该是在校医院的南侧位置,相对胭脂坡来讲则正是其东侧。

相传,仲舒墓(下马陵)在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有一条小街道,叫“下马陵街”。它东至和平门,西通柏树林街南口的碑林博物馆。在这条街偏东北侧就是董仲舒墓所在。董仲舒墓也叫下马陵,这条街因此而得名。

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据说汉武帝每次经过他的陵园时,三十丈之外,便下马步行,随从臣子照例这样做。从此后也便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来步行。下马陵的名称便由此产生。唐人韦述的《两京记》中对此也有记载:“汉武帝至墓前下马,故曰下马陵。”

后来,下马陵也称作“蛤蟆陵”,估计这与关中方言有关。现在的关中一带仍把“下(xiɑ)”发为“hɑ”音,“蛤蟆”与“下马”发音相谐,顺帜槔矗?氪室逦薰亍;褂?写作“虾蟆”二字的,是否讹误,至今各执一是。如何写法无关紧要,实际上都是一档子事。?下马陵原本不在现在这个地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瑟琶行》中有两句诗:“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从诗句中只能知道琵琶女家在下马陵,究竟指的是什么地方,不知道。唐代还有一位诗人皎然也有一首《长安少年行》,诗曰:“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从中可知,下马陵那里酒色俱佳,至于地在何方,不清楚。看来,下马陵这个地方要么出产歌妓,要么出没歌妓,总也少不了这等群体。

其位置大抵指今西安交通大学东边的沙坡。《长安志》中的记载就更清晰了。其中卷九的记述是:“(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亦呼为虾蟆陵。”卷十一云:“(虾蟆陵)在县南六里。”(指万年县)据史料得知,唐常乐坊位于唐长安城东门(春明门)之内、兴庆宫之南,今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正好在其旧址上。校园偏东过去曾有一高坡,坡上有一大冢。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宋以后叫“沙坡”。由此可以推断,下马陵古址在此无疑。

只是到了明正德年间,下马陵才由胭脂坡迁到现在这里。正是这个“下马陵”,演绎出许多传说来。其中有这么一段:明朝初年,朱元璋封他的儿子朱为秦王驻守关中。朱特烦儒术儒生,在重建长安城时,便下令把“下马陵”拒之城外。谁知动用了10万民工修了整整10年的长安城建好后,“下马陵”不知怎么搞的仍在城内。朱十分恼怒,杀了监工不说,又下令把建好的南城墙拆掉,在“下马陵”以北重新修建。3年后,工程告竣,当朱再次巡查时,“下马陵”还在城里。朱大怒,又令推倒重修,务必把“下马陵”甩出城外。这回他亲自坐镇,把南城墙设计在离“下马陵”几十丈远的地方,并且专门修了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用以阻隔。谁知到了第二天,“下马陵”却还在南城墙以内遇此情形,朱屡惊屡气,从此一病不起,差点身亡。因为朱三番北移南城墙,使长安城的南大街越来越短。一直到现在,南大街成了四条大街中最短的一条大街。这一传说很有现实意义,把今天南大街的“短处”归咎于古人。“下马陵”的威力看来不可小视,怪不得汉武帝也敬畏几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延伸至西安南城墙东段内侧的虾蟆陵是所谓明太祖朱元璋反复改建后莫名向南移动的,可能的情况不满朱氏政权的人将坟墓表面迁移。所以在南门内发现的可以称为是迁移后的下马陵表面部分,而交大内的乃是其原本的真实位置

在交大的博物馆里明确记载了虾蟆陵乃是以校医院为中心的地带,大量出土的汉代陪葬品证实了此处乃是真正的董仲舒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