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摩登时代影评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摩登时代影评

摩登时代可以说是卓别林的代表作,影片依托于上世纪20-30年代世界陷入经济大萧条时期为背景,正如片中所说的那样”本片讲述了工业时代,个人企业和人类追求幸福的冲突“。电影放大了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小人物的悲惨境遇,是对千千万万的普通工人绝望命运的关照,也是对掠夺为积累方式的垄断性经济制度的批判。

男主夏洛尔是一个在摩登时代大工厂工作的一个工人,一天到晚都在重复相同的工作,连去厕所抽根烟的享受都被无情的资本所撕裂,最后由于不堪重负夏洛尔被工厂送往了精神病院,同时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作。不久,他出院了,然而在大街上他又被认为是工人暴动的领袖而入狱,在狱中他阴差阳错的戴罪立功,一系列荒诞的剧情在他身上上演,最终他被提前释放,监狱长对他说:“你自由了“,可夏洛尔却说:”可以再多关我几天吗?我在这里很好“。

也许只有在那个荒诞的年代夏洛尔才会有如此的想法。不过他在外面的生活确实不如在狱中,虽然他获得了表面的自由,但他却是从一个牢笼到了另一个更大的牢笼,在这里资本家随心所欲,无产者无家可归。之后夏洛尔遇到了同样在外流浪的女主角,在一系列奇遇中,女主爱上了夏洛尔,他们决心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在河边找到了一个小破木屋作为他们的家,他们也曾幻想过过上理想中的生活,比如富人在别墅里的生活或者是在百货大楼的的快乐时光,在这部分我看到影片中他们从未有过的幸福和温暖。

影片的最后一章标题叫做“黎明”,我想卓别林更希望他们是走向通往黎明的微笑,这也是卓别林构成我们一系列的艰辛,悲苦,荒诞后,对于压榨下的底层人民的希望。

与《海上钢琴师》进行对比,他们的时代背景大致相同,都大致处于大萧条时期, 《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1900一生都在船上从未踏足过陆地,他从始至终在每次下船的选择时都选择了逃避,能够选择,说明你是自由的, 但是,你的自由是有限的——你的自由仅在选项范围之内。 TO BE OR NOT TO BE?1900面临两个选择。在船上,他能掌握自己的生命的轨迹。在岸上,他还要面临若干个“子选择”,任何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害怕失去自由——控制自己生命方式的自由。 电影中的夏洛尔与1900不同他存在于这个社会,他无法选择无法逃避,他的乌托邦仅仅存在于他和女主的imagination之中。

在这里他们没有选择,底层的无产者们无一例外的被卷入了时代的洪流,正如电影中的夏洛尔被卷入齿轮中的镜头一样,人无能为力,只能跟着齿轮的转动,犹如流水线上的零件一般,被控制,被肢解。

这是工业时代理性化合理化原则的必然结果。萨特曾说“存在先于本质”,在工业化时代的进程下,机器作为高度理性的产物在社会中是永恒不变的, 而作为自由独立的个体在后现代高度理性化的自由个人,则被异质化。在大工厂体制下,机器作为主体存在,而工人则丧失了其主体性,彻底沦为了现代的“奴隶”。

电影开头所展现的一个蒙太奇镜头,拥挤的羊群在牧羊人的驱赶下涌出羊圈,另一个镜头则是一大群人们从地下铁路出现, 这个著名的隐喻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羊群在牧羊人的驱使下移动,而作为独立自主的人们却和拥挤的羊群一样,人们自觉的上上下下,来来往往。

《摩登时代》所表现的从羊群到人群的转变,表现了物化的“内化”。机器只是支配人,统治人的外在力量,内化则是表明物化已经渗透到人的生存结构和活动方式之中,变成一种物化意识。具体来说,是这样一种生存状态:物化的结构逐步积淀到人们的思想结构之中,人从意识上缺乏超越这种物化结构的倾向,反而将这种结构当做外在的规律和人本来命运而加以遵从和服从。夏尔洛的矛盾和讽刺就是明明被这种结构逼疯,却又不断努力融入这个结构之中。

这种“大工厂”模式下的社会结构,有其利弊的双面性, 利处显而易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加快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同时带来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便是底层人民处处受到压迫,无产者无家可归, 著名的经济学概念”涓滴效应”, 美国幽默作家威尔·罗杰斯在经济大萧条时,他曾说:“把钱都给上层富人,希望它可以一滴一滴流到穷人手里。”这就是这种社会结构的弊端

$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